长春建筑学院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一)丨“筑基、筑业、筑魂、筑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3-10-10  浏览次数:10


 为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及时总结、推广和展示学校在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逐步凝练形成办学特色和亮点,助力学校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学校发展规划处组织开展了长春建筑学院2022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案例围绕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聚焦学校发展实际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创新方法、措施和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微信公众号特推出“长春建筑学院2022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典型案例”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筑基、筑业、筑魂、筑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PART01

背景缘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长春建筑学院启动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课程思政植根于新时代,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党的十八大所确立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高校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人才培养重要任务。同时,国家也对培养兼具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大批新工科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开始全面部署课程思政建设。因此,用有效的思政工作夯实学校软实力,成为当下众多高校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目标。学校应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对人才的新要求,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高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作为课程思政认识和提出的缘起,我校课程思政已历经五年的探索实践,全体师生对其认识在不断提升、实践在逐步深入、研究在持续深化,但课程思政的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难点需要突破。一是立德树人工作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奋战的问题;二是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存在不足的问题;三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存在课程思政融入度不够的问题。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与建构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因此,学校要完善课程思政整体规划和教学设计,在改革措施上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在教学方法上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在体制机制上构建多学科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才能突破思政教育的瓶颈,才能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PART02

实施过程


学校以建筑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于2017年1月提出开展课程思政教改工作,同时将《“筑基、筑业、筑魂、筑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立为校级课题进行设计构建,并遴选为吉林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进行培育。此项教改工作自2017年以来,先后经历了起步建设、发展完善和改革创新三个阶段。

改革以20门校级课程思政试点课为突破口,基于“筑基、筑业、筑魂、筑梦”育人理念,以课堂内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一流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教师育人能力为核心,以教学手段方法改革为途径,结合专业特点反向设计教改路线。学校党委牵头搭建专家指导、院部主体、教师主责三层架构,按照政治、思想、文化和道德教育四项任务,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课程载体、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五个维度,在教学目标、教学标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七项重点进行设计与实施,构建“部门联动,上下联通;课程联动,目标贯通;教师联动,团队联通;课堂联动,评价联通”的“四联四通”课程思政教改新模式(见图1),保证“四筑”育人理念有效落实和改革目标有效达成,打造了长建大样本。目前,学校已有2.4万名学生、1225门课程、826名教职员工参与教改,课程思政实现全覆盖。

(一)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1.构建协同工作体系。学校构建党委领导,教务处牵头,党政部门协同联动工作专班;教学单位建立全员参与改革工作小组。全校自上而下形成课程思政协同化改革工作体系。

2.构建全员育人队伍。以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行政干部为主要力量,为一年级学生选聘学业班导师72名,二至四年级选聘专业班导师143名;学校书记、校长每学期深入学生讲思政课、参加党日活动;为每位毕业实习学生选聘思政导师。

3.创新合作育人机制。创新育人改革载体,开展“一人一室一课”活动,13个教学单位、26名院长和书记每人重点指导一个教研室和一门试点课,形成党政领导深度参与的合作育人机制。

(二)加强课程联动,构建思政教学体系

1.构建“三阶”交叉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2021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挖掘通识、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五大教学平台育人功能,构建通识、专业和实践教育三阶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交叉联动。

2.构建六大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模块。结合专业行业特色,构建超级工程,民族自豪;学术创新,造福社会;守法依规,公共责任;节能减排,绿水青山;工匠精神,职业操守;爱校爱家,四有新人等六大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模块,现已应用在726门课中;制作课程思政微课28个,实现润物无声。

3.创新课程思政实施途径。创新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以工程案例启发爱国热情和国家自信,以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工匠精神,以案例分析培养知行合一,以项目驱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赛促学增强学习兴趣。

(三)强化队伍建设,创新教师联动载体

1.组建专家团队,开展专题培训。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邀请上海教委主任陆靖等专家开展专题培训17次。组建专家团队,挖掘专业特色思政元素,为学校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组建专业课程团队。按照行业专家+专业教师模式组建课程团队,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采用1带N模式助力教师能力提升。组建22个虚拟教研室,与校内外思政教师结对共建,帮助提炼思政元素、提升思政理论水平。

3.开展特色评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及观摩活动,遴选校级课程思政试点课20门、示范课堂20个、示范项目19项、教学团队17个、教学名师2人。

(四)创新课堂联动,完善课程评价标准

1.探索一二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实践。通过理论课堂延伸、七大社团、“三筑”大讲堂、各级各类竞赛等活动,实现一二三课堂联动。

2.完善课程评价标准。制定《关于深化课程学习形成性评价实施意见》,教师根据课程实际设置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型考核项目,并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评价及素质拓展评价中,过程性考核比例由≤30%调整到≤70%。


PART03

创新之处



探索形成建筑类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新模式


依托建筑类高校专业特色,基于“筑基、筑业、筑魂、筑梦”育人理念,实施了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实践四年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打牢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之基,形成专业认同,即筑基;注重加深对行业产业发展的认识,树立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形成行业职业认同,即筑业;注重培养品德高尚、健康体魄、审美素养、劳动品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即筑魂;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国家和民族发展,形成执着的人生追求,即筑梦,通过三层架构、四项任务、五个维度和七项重点工作,探索形成具有建筑类高校特色的“四联四通”课程思政改革新模式,思路创新、路径创新,走在同类院校前列。2019年,学校获批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构建学生“思想影响-发展需求-兴趣激发”主体参与机制


全校上下凝聚师生共识,弘扬育人理念,聚焦学生发展需求,结合专业特色、教学目标等设置六大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模块。教师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有效进行评价,使课堂生动、知识有趣、讲课有料,构建了师生“课堂协作共同体”,实现从“知识获取”到“参与学习”的转变。学校自疫情以来组织每个课堂课前5分钟开展以防疫知识、战疫精神、战疫故事、个人成长为主题的“双特”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纷纷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抗疫工作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机制已逐步形成。



打通教师育人能力提升核心关键环节


通过组建专业课程团队、专家团队、虚拟教研室和组织培训等,强化队伍育人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专家、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23个团队采用“1带N”模式后,教师育人能力显著提升,先后获各类教学竞赛奖国家级特等奖1人次,一二三等奖15人次,省级一等奖4人次,二三等奖40人次。开展“一师一课一绪论”活动,发挥绪论课教学组织灵活性和先入为主优势,每位任课教师重点确定一门课程和一个特色绪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通过“教学有道”交流分享会、“学以致用”专家讲座、“特色课堂”教学成果展示及教学观摩等,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并形成案例集,互学互鉴共促提升。


PART04

效果亮点


研究成果丰硕

1.承担了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形成了层次较高的理论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5篇,教材15部,围绕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完成教研课题省级9项,校级15项,科研课题省级2项。

2.推进了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评价、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等11项教学改革相关制度建设,落实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3.获吉林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1门,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1项,省级一流专业7个;校级课程思政试点课2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10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9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7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

应用成效显著

1.改革项目调动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共同参与,一二三课堂各自发挥作用,辐射面广。先后推送优秀教学案例60篇,1篇被评为省优秀案例,3篇被CIQA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收录。

2.教学成果有效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改革实现了学生从“知识获取”到“参与学习”的转变,近三年,学生获得全国高校十佳标兵升旗手3人,国家奖学金112人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068人次;省级以上竞赛获奖5132人次,其中国家级一、二等奖253人次,省级一等奖545人次;获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20项,省级320项。疫情期间,学生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到社会志愿活动中,近百名学生获得“优秀抗疫志愿者”称号。此外,一大批高素质、有担当的毕业生扎根基层,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中,就业率连续三年在92%以上。

3.改革项目推动了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获评全国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长白山技能名师和市师德标兵等16人;各类教学竞赛获奖60人次,其中,获全国城市地下空间专业教学大赛特等奖,全国基础力学教学大赛、全国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大赛、省智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

4.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满意度逐年上升。近三年,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工作满意率为95.2%,对毕业生职业道德、政治素养、自我管理能力、执行能力等核心素养能力满意率为93.7%,给予专业技能扎实、品德优良、团队协作能力好、勇于拼搏、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强等评价。

社会影响广泛

1.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时,评估专家组给予我校“立德树人始终置于首位”、“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主体作用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育人中的同向作用”的高度评价。

2.该成果通过海峡两岸校长论坛、“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等平台进行推广;郑训臻老师的特色课程思政在全国基础力学教学大赛中受到评委一致好评,获得一等奖;李静瑶老师接受了长春日报记者的采访,并被媒体报道。

3.山西工商学院、远东理工学院、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潍坊科技学院、黑龙江财经学院等20余所高校来校学习调研,对我校育人理念、育人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成果已在本校及山西工商学院、潍坊科技学院推广应用。